科研咨政

咨政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咨政 - 咨政研究

历史文化名镇传承与保护融合发展研究——基于安徽泾县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桃花潭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1-06-15作者:伍万云来源:分享到: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不是虚无缥缈,而是一个又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古石坊,古楼阁,古石雕,古木雕、古砖雕、古宗祠、古渡、古桥、古门、古树、古坟,古碑,古匾、古民居——他们承载着乡村文明、记录着古老的诗情画意,传颂着华夏慈孝文化的精髓。但伴随着岁月沧桑、自然灾害、战争破坏、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一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乡村渐渐消失。然而,在皖南山区深处、革命红色圣地的泾县桃花潭,却将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融为一体。这千年名镇位于史称 “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中国宣纸之乡的泾县。南接黄山市,西与九华山毗邻,322省道穿镇而过至黄山,与太平湖一衣带水,紧密相连,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圈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先后荣获 “2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并入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名单”等国字号名片。这个名扬中外的深山小镇为什么成为安徽省拥有文物资源最多的历史文化名镇?

一、规划先行,修旧如旧

(一)摸清家底,修缮保护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泾县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对县内古民居进行普查。桃花潭镇现存古建筑400余处,单体建筑物300座,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这座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与明山秀水相得益彰的众多古建筑与古民居,桃花潭水两岸的翟、万两村被称为“古建筑博物馆”,镇西南的查济村被誉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对这片祖先留下的丰厚遗产,该镇党委、政府从专业保护入手制定规划,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古镇传承与保护得到有条不紊的快速推进。至2017年底,已按规划修复“鞑子楼”、“中华第一祠”、“文昌阁”、“扶风会馆”等名胜古迹130余处。

(二)世代守护,薪火相传

桃花潭古建筑依山傍水,因地生变。房屋塔桥据地形起伏,主要道路则随溪流婉转。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白墙黑瓦间,点缀着四时花草和古树名木。无论战火摧残,还是文化大革命,正是村民的世代守护,桃花潭古建筑群才得以保存完整。改革开放后,桃花潭镇历届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都很重视古村镇与古建筑保护。尤其是2005年新的大桃花潭镇建立后,将此项工作提上党委与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详尽专业、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入手,先后相继出台了 《桃花潭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查济古建筑群保护规划》、《查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泾县桃花潭镇总体规划》。进一步提高了桃花潭镇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促进了这一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

二、资源与产业嫁接,培育文旅特色小镇

(一)建立健全古镇修缮与保护多元化资金融合长效机制

1.探索“个人自筹、危房改造民生工程资金、国家保护古民居建设专项资金”三方融合模式。由县政府整合各类乡村建设资金,建立特色小镇建设专项引导基金,鼓励运用PPP模式推动修复古民居。鼓励投资主体与其他社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古镇修缮与保护基金,加大相关项目投资力度。至2017年底,桃花潭景区修复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2幢,一般古民居近80幢。

2.探索“政府财政拨款、经营单位出资、民间捐款”模式。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建立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将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列入县重点项目库,对符合国家、省政策支持的项目,优先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省财政补助资金。先后争取“桃花潭鸿阳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国家项目投资2.2亿元,“绿宝民俗商业街”省级项目投资2亿元,筹集古桥、古祠堂、老街修复民间捐款3.2亿元。至2017年底,桃花潭与厚岸景区维修古桥各1座,查济景区修复重建10座。

(二)依托资源,彰显特色,打造和谐魅力桃花潭

1.强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泾县依托诗一般名称和画一般环境的千年古镇桃花潭,把古村落查济打造成“华夏第一写生基地”,常年住满来此写生作画的中外艺术家和艺术院校学生。依托王稼祥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翟氏等名门望族的祭祀活动,努力把桃花潭打造成安徽休闲经济的先行区,皖南山区新型集镇的样板区,文化艺术创作的集聚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2.依托传统节庆,打造特色旅游平台。近年来,桃花潭镇连年举办国家级“梦寻千百度,醉美桃花潭”端午节龙舟赛、国家级“中国桃花潭国际诗歌艺术节”。每次活动不仅吸引成千上万国内游人,迎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网、作家网等60多家媒体记者参加此项活动,而且吸引80多个外国友人参与盛会。让人欣慰的是中国桃花潭国际诗歌艺术节,使千年名镇桃花潭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策源地”,奠定了诗歌圣地这一独特的文化品牌。

三、以生态文明、绿水青山为核心,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之路

1.抢抓“两山理论”历史机遇,创新建设模式。该镇依托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导向,结合特色小镇建设,进行市场运作,重点对万村老街怀仙阁、扶风会馆、介福堂等明清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加强万村书院、四君子馆、王伦墓祠等古建筑和民俗旅游街建设,培育集旅游服务、综合配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最佳养生度假小镇。

2.树立大桃花潭生态景区理念,打破行政区划,与太平湖景区相衔接。依托桃花潭镇古朴、幽静、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及人文底蕴,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和“两山一湖”特色,旅游与农业产业、文化产业相融合,打造生态、养生、艺术、创意、产业、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艺术创意型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二)加强要素供给,增强桃花潭特色小镇建设活力

1.加强用地保障。泾县对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给予政策倾斜,规划建设中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与5A景区环境整治的标准,充分挖掘潜力,盘活存量用地,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有序的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以文明城镇创建为契机,加大桃花潭镇的环境整治力度。

2.建立人才储备库,搭建各类特色小镇服务平台。泾县专门制定特色小镇引进各类人才优惠政策,针对高端人才和特殊人才,实行“一人一议”,有效地激发桃花潭特色小镇创业创新的活力。创建期内,泾县还建立了创业服务、商务商贸服务、文化展示服务等多功能特色小镇服务厅。

本文系安徽省科普规划课题“浙江历史文化特色小镇与安徽历史文化特色小镇比较研究”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宣城市委党校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anhu

                         皖ICP备06012118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

访问量统计(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