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建

精神文明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党建 - 精神文明

校(院)定点帮扶工作专题报道 | “相信党相信科学”——王文宣的脱贫路

发布时间:2021-06-15作者:来源:分享到:


        “咱叫王文宣。”此时的他正在初夏刺眼阳光的照射下,用着搅拌机在饲料桶里搅拌着刚刚倒进去的饲料,这是家里养的几十只羊一天最重要的喂料。虽然衣服已被汗透,但他仍然不敢有丝毫马虎。“这是专家指导的原料和配比,这样的饲料羊营养好,长得才好,才能卖得上价。”得知记者此行目的是采访扶贫工作队的事迹时,他激动地说“我打心底感谢他们!他们是真的好!”


        时间拨回3年前,驻村扶贫队刚刚来到王寨村的时候,王文宣还深陷在贫困的泥潭之中,他独力种养着几亩薄田和几只家禽,照顾着长年瘫痪在床的老伴,还要帮在外打工的儿子看护留在老家的年幼孙子。“他感觉生活就是这样,能熬过一天是一天,也不想着改变了,对我们虽然比较客气,但对扶贫似乎也不抱什么希望。”这是扶贫专干赵成才回忆起第一次走进王文宣家时对他的印象“他总打不起精神。”


        王文宣的情况在当时是王寨村贫困的一个直观缩影。这里贫困户们,或因为疾病和家庭变故,缺乏主动求变的进取心,自身丧失了主动脱贫的内在动力。然而在扶贫队到来之后,村里原本坑坑洼洼的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笔直平坦的水泥路和柏油路。“咱家里面通了自来水,以前老是停电,现在也稳定了,村部旁边那块破地,搞了大广场,还有大屏幕,气派得很,热闹得很!”村里的变化直接刺激着他,“咱也想过好日子,能脱贫谁想当贫困户!”很快王文宣就和其他的贫困户一样,加入了脱贫的浪潮之中。原本就肯吃苦耐劳的他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开始养羊。“扶贫队员跟我讲,羊值钱,卖一只还有补贴,初期的成本国家给你出。只要我肯干肯定能脱贫!”受到鼓舞的王文宣终于下定决心,他要把跟了他大半辈子的这个“穷”字从生活中抹去。


        养起了羊之后,王文宣干劲十足,他想着要把自家的羊养得又肥又壮,自己主动到村部里去借阅养殖方面的书籍。“咱也要学,而且也肯投入,饲料从一开始都买好的。当时就想你要养得用心,才能卖得好啊。”然而一切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很快他发现自己虽然已经十分上心,但是自家的羊却始终长不起来。一度情绪十分低落,“那么用心,啥都用最好的,怎么就养不好,咱就这个命么?”他激情日益衰退的情况很快就被工作队捕捉到了,立刻邀请了专家来村里上门指导。“像王文宣这样的情况,其他户也有发生,我们就觉得不仅是请专家上大课,而是请他们走进贫困户的田间地头、羊圈鸡窝,现场给他们分析、解决问题。”扶贫专干唐基元告诉记者。


        专家走村入户式的指导很快收到了明显效果,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让村民们在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王文宣也在专家的指导下,改变了饲料配方和喂养方式,一只只原本不长肉的羊,迅速地肥壮起来,他的羊也越养越多,收入也在不断升高,去年还又引进了一只种羊,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


        “咱必须相信党相信科学!”作为现在已经成功脱贫出列的贫困户,这是王文宣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曾经年纯收入只有几千元的他,如今收入已超过了20000元。“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专家的指导,咱的羊怎么养的这么好,咱哪能赚的来钱。咱今年有个目标,再扩几个羊圈,把圈里的羊增加到70头!”此时他的小孙子恰好放学回家。面对陌生的记者,他似乎有些羞涩。王文宣说,他平时就教孙子要学会感恩,要好好学习,他当着记者的面对着刚刚卸下书包的孙子喊道:“爷爷平时教你最多的一句话是啥?”


        “相信党相信科学!”坚定而又清脆的童声飘荡在王文宣家的院子里,孩子咧开的嘴里露出了一排雪白的牙齿,同时堆满了笑容的还有王文宣黝黑的脸庞。

 

来源《安徽党校报

撰稿:江淼  摄影:周桥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anhu

                         皖ICP备06012118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

访问量统计(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