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记者来到上海市松江区G60科创走廊的科大智能机器人产业园。“科大智能是国内领先的工业智能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目前主要业务集中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智能电气两大板块。”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管部经理秦烨告诉记者,公司还有合肥智能电气基地、苏州智能物流基地、杭州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等多个研发生产基地,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全面布局,积极拓展智能物流产业链,不断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和细分市场应用投入,实现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产业升级。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5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安徽正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明确在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生态链、需求链中的功能与角色,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强化创新驱动,打造活跃强劲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炫酷的量子隧道、科学岛上的“人造小太阳”……4月24日,安徽创新馆开馆。这是全国首个以创新为特色的主题型场馆,按照“展示窗口、实用平台、先行示范”三大功能定位,将成为安徽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支点、重大创新成就集中展示的主平台、国际化的高端创新智慧空间。
创新是安徽最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也是安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
打好科教“优势牌”,下好创新“先手棋”,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安徽强化科技创新联手,扎实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在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圈中发挥积极作用,打造更多的国之利器,抢占全球创新发展制高点。国家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落户合肥,三个大科学装置性能稳步提升,前瞻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迭出。去年,安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9%,创历史新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
“强化创新驱动,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办相关负责人说,2018年,安徽首倡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获得长三角兄弟省市一致认同,并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积极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以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区域技术转移体系、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增强长三角核心竞争力。
推动分工协作,打造有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目前所有宇培物流园区包括供应链园区都按照绿色低碳节能仓储园区的建造标准设计,在嘉兴、芜湖等园区采用屋顶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面板并入国家电网,既节能环保,又为客户节省了电费,双方共同受益。”宇培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士发是一位皖籍企业家。 5月10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宇培深耕“长三角”,立足长三角把业务布局延展到中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及主要核心城市,渗透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结合云平台布局世界,连点成面,打造千亿级宇培供应链生态云平台。
产业合作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安徽发挥智能家电、新型建材、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特色优势,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主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参与长三角价值链分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球最薄触控玻璃实现量产,全球最高世代线液晶显示面板建成投产,自主品牌六轴工业机器人产量居全国首位,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开放创新平台,首届声博会成功举办,CA20型通用飞机样机首飞成功,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首款车顺利下线。合肥、芜湖、宣城已完成对接松江等地,进一步拓展G60科创走廊至宣城、芜湖、合肥,共同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2018年5月,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举行,海内外精英共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价值链分工协作,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办相关负责人说,将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突出“高”“新”“绿”产业导向,开展“飞地经济”等模式创新,尽快建出成效、创出品牌。加快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在智能语音、平板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布局量子信息、靶向药物、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
聚焦普惠便利,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区域中心
4月16日至19日,黄山、杭州两市在石家庄、北京、天津联合开展高铁旅游营销,主攻高铁沿线主要客源城市。截至4月3日,连接浙皖7个5A景区、有着“最美高铁”之称的杭黄高铁,开通运营100天,安全发送旅客超过150万人次。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安徽与沪苏浙交流合作源远流长。1990年,安徽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决策,2005年实施“东向发展”战略,2008年正式加入“三省一市”合作机制,近30年来参与度、紧密度和融合度不断提升。
“我省区位交通便利、市场腹地广阔,通过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为长三角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枢纽作用。”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对标提升主动融入,作为国家确定的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合肥都市圈把握良好发展机遇,以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为引领,提升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能级,推进“一圈一带三区”与沪苏浙联动开发,深化交通出行、教育合作、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旅游等领域共建共享,打造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协同发展,统筹全省区域板块联动发展,携手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马鞍山市民张伟持着一张当地的市民卡,就能轻松享受南京的公共服务。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的最好检验。合肥、芜湖、宣城与沪苏浙六地市联合成立G60科创走廊实体化运作的联席会议办公室,积极推进“一网通办”等改革举措,做实“一网受理、九城通办”,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企业和群众。
“要聚焦普惠便利,在医疗、教育、文化、旅游、档案等领域持续优化区域公共服务供给。创新采取品牌输出、合作共建等方式,引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公共服务互认共享。提升社会保障服务便利化水平,扩大社会保险异地互认,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等。”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备06012118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