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校新闻

央校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央校新闻

把握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布时间:2020-11-16作者:来源:《学习时报》分享到: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议。为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一部主办、省部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级研修班(第4期)承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员论坛日前举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出席论坛并作点评讲话。省部级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级研修班支部副书记,山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江汀主持论坛。

跨越重要历史关口 迈向伟大复兴新征程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正部长级) 王志民

  这次全会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尤其是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重大斗争关口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的重要发展关口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前行,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全局性、历史性的重要里程碑意义。从重大斗争关口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尤其是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发展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推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重要发展关口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正处在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

  这次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始终坚持锚定目标任务不放松,始终坚定办好自己的事情,始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坚定的意志品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袖英明、制度优势、人民伟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对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提出了一个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的规划建议,并对新征程“第一个十五年”进行了战略擘画,提出了远景目标。要深刻领会规划《建议》的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和总体要求。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把握好“继承和创新、政府和市场、开放和自主、发展和安全、战略和战术”五大关系,遵循“五个坚持”基本原则,落实好“六个新”主要目标和十二个方面重要举措。要着力增强落实规划《建议》的实践要求和本领能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勇于直面问题,继续不断凝聚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强大实践伟力,在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中开创“十四五”工作新局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望新蓝图 建功新征程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张茂华

  提高站位,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准确把握规划《建议》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主要目标等,积极开展有特色、接地气、入人心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五中全会决策部署上来。

  学深悟透,充分认识规划《建议》的鲜明特点和重大意义。规划《建议》带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具有新起点意义、开创新篇章的规划《建议》,具有“三新”“三高”的特点。“三新”体现在:这是一部立足新时代、新阶段、新形势的五年规划。“三高”体现在:这是一部高层次谋划、高起点开局、高质量编制的五年规划。规划《建议》是过去五年规划的延续,体现了宏观性、全局性、引领性,同时又适应新时代、新阶段、新要求,体现了继承性、变革性、开创性的时代特征,引领我们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融会贯通,准确把握“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的精神实质。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政策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着眼于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推动更深层次改革,继续提升我国发展制度、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必须将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将其打造成我国发展模式、发展制度、发展道路、发展理论的根本底色和重要特色。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

  学以致用,着力推动规划《建议》落实落地。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汇聚广大职工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建功新征程。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加强劳动领域维护政治安全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干部队伍“七种能力”建设,筑牢实现全会目标任务的组织基础。

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翁铁慧

  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更好发挥作用。

  更好发挥创新型国家建设动力源作用。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企业是引擎,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动力源,必须做好:一是强化学科建设支撑力。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创新需要,加强顶层规划,健全学科专业引导机制,打破一级学科界限,突出急需、特色,增强学科专业的响应能力。二是增强原始创新基础驱动力。加强基础研究是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根子所在。三是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供给力。四是从基础教育源头提升创新思维突破力。全面提升青少年创新思维和能力,把超常人才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潜心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更好发挥文化强国建设催化剂作用。全会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柱,应当更好发挥催化剂作用:一是筑牢理想信念思想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改革创新思政课,学理阐释上增强思想性,解疑释惑上提升针对性。二是加快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三是引领社会文明文化建设。要聚焦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聚焦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更好发挥人才强国建设辐射源作用。五中全会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教育理应进一步发挥辐射源作用:一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是着力保证人民群众享受更加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三是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更好发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助推器作用。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领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构建政府、教育机构、社会三者新型关系。政府如何管教育、学校如何办教育、社会如何参与教育是教育治理的基本问题,要以建立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教育治理体系为切入点,加快建立“管办评”相对分离又有机统一的制度。二是加快建立破“五唯”的教育评价体系。“五唯”的突出问题是简单地“以结果论英雄”,要破解其弊端,必须注重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此要直面难题、把握规律。

大力实施新阶段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湖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李殿勋

  深刻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实施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经济竞争格局深度调整,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定、不可预测的因素有增无减。这无疑将对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战略转型与历史变革带来重大影响。当今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全球大国的治理之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但也面临一个转型变革的重大历史关口,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亟须依靠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也就是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构我国整体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这是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思考和解决我国一切经济问题的大逻辑。

  着力强化创新发展的三个关键支撑,这是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一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强化“先进技术供给”支撑。要加快培育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技术性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培育高等学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育科研院所特别是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培育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二是加快完善创投体系,强化“创投资本来源”支撑。实践中重点是构建三个体系:股权投资体系、债权融资体系、众筹募资体系。三是统筹搭建创新平台,强化“优良创新生态”支撑。围绕创新链的主要环节,统筹搭建以下三类平台:围绕科技研发环节,建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高效整合创新资源、能够实施联合攻关与开源集成的资源共享平台与协同创新平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建设区域性和单位性的技术转移平台,培育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技术孵化平台;围绕新兴产业培育环节,着力打造“创新特区”。

  大胆深化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这是实施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动力保障。大胆深化以下两类关键性改革:一是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改革。二是以要素配置为核心的高质量市场化改革。从国际经验看,现代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创新,最佳机制是竞争,在我国新发展阶段,只要通过深化以上两类关键性改革,有效增强创新动力和维护公平竞争,我国的创新发展就会顺利前行,构建新发展格局就会顺利实现。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黎昌晋

  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擘画了我国未来的发展蓝图,充分体现了历史新阶段、发展新理念、时代新格局和实践新要求、人民新期待,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谋划“十四五”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和要求,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党中央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对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推动“十四五”规划的科学制定和落地实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共同肩负的时代责任。通过学习规划《建议》,有如下几点体会:这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与远景目标相衔接同部署,明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行动指南,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五年规划。

  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构成、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解决社会就业的重要依托、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同时,还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力量。这充分证明,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舆论环境,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平等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构建新型劳动关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监察组组长、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 刘海泉

  深刻认识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十四五”时期正值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五中全会以此为主题,形成规划《建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积极应对国际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指导思想上,突出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规划内容中,突出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新发展优势”。这对于确保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对于动员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性、全局性、历史性影响。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循环理论和国民经济大循环、扩大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总结和战略提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新发展格局,“发展”是核心,“循环”是关键,“国内”是根基。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构建联通有效、分工有序、共建共享的经济活动链条,优化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现代产业形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新发展。这是迈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维护大国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破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选择。

  以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创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改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为此,必须顺势而为、精准施策,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目标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内大循环质效;二要坚持创新驱动,塑造国际大循环优势;三要不断扩大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备06012118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