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副教育长 卓泽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在法治历程中渐次提出的,三者是“总括”(法治国家)与“两大方面”(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关系。其中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发展各有所长。我们对法治政府强调得多一些,对法治社会的重视还相对不足。在法治政府建设中,公权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相对突出,个别地方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普遍守法仍然是突出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了不起的立法成就;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出台,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基础上,完善法律体系是重要的任务。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废止,对民法典原则性规定的具体化,以及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都需要进一步跟进。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必由之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是现实任务。从依法行政的主体来说,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法治化具有首要意义;从依法行政的内涵来说,政府行为的法治化是根本要求。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促进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我们必须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其中如何实现国家监察权的法治化更是现实的重大难题。传统意义的审判权与检察权之间的结构关系需要不断探索;检察权与刑事侦查权、治安管理权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化改革。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保障,必须把司法公正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加以特别的重视并努力实现。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法治宣传教育是我国全民普法工作的重要职能。我们即将完成“七五普法”,取得了重要的法治宣传成就,即将迎来“八五普法”。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提升普法实效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典型案件对法治宣传教育的意义不容低估。
总之,我们要根据规划《建议》要求,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顺利实现。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六大基准”
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韩保江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十四五”时期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坚持“六大基准”。
一是“人民至上”基准。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创新力、创造力。
二是“新发展理念”基准。 必须把新发展理念内化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努力破解“卡脖子”问题,彻底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形成新发展动能和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好“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三是“高质量发展”基准。以高质量发展基准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从供给看,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需求看,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要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要使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
四是“循环畅通”基准。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必须继续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主要环节的“堵点瘀点”,努力实现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其次必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五是“发展安全”基准。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从发展安全的基准出发,确保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扩大内需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谋划发展布局,加快培育能够支持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的发展新动能和新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稳定,进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安全。
六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基准。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互为表里、内在统一。新发展格局需通过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形成。
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节点
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 罗平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这意味着中国人向往与追求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在不久的将来即将实现。这在中国的现代化史上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核心内容。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目标的奋斗史。鸦片战争后一次又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意识到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于是不断地思考中华民族怎样才能振兴起来,怎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的问题。
很显然,不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现代化从此有了现实可能。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将实现四个现化代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明确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在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上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经历一些曲折。粉碎“四人帮”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分步骤分阶段进行。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个新命题和“小康”的概念。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成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从此,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中华民族开始走出一条务实而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进行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至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即将开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规划《建议》不但为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且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我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着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迈进,自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心向往之的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已经不再遥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不但完全有理由能实现现代化,而且不需要太久就将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将迎来更加光明灿烂的美好前景。
明确战略机遇 坚定战略自信
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高祖贵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
如今,我国发展已经走过本世纪第一个20年,迈入第二个20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今后一个时期不仅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新形势,而且将面临越来越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此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这是一个需要做出科学准确判断的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明确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我国在全球联合抗疫的过程中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显著上升。另一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来不是外部赋予的和静态不变的,更不意味着没有问题、挑战甚至危机;相反,重要战略机遇期一直都是动态变化的,是我国在驾驭复杂矛盾的过程中,直面各种问题,审慎应对各种内外挑战甚至危机的过程中积极作为、努力争取得来的。
从现在到2035年,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特别是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中国共产党作为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跃上新的大台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作为重要支撑,我国自身解决问题和塑造环境的能力都大幅增强。只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一定能够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深刻领会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部署 高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
研究生院院长 潘 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们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的历史征程、新矛盾与新挑战,给教育带来新要求、赋予新使命。规划《建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阶段新征程中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我们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
适应新阶段新征程的战略需求,高质量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直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校、院合并以来,围绕压缩研究生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校(院)委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富有前瞻性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校(院)委指示,研究生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聚焦培养质量提升,积极推进一系列招生、培养与管理的改革创新。其中包括,建立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研究生思政课程体系,实行研究生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全覆盖;推进以“申请-审核”制为重点的招生方式改革,实施宽口径培养和主文献制度;开展学籍清理,提高学位论文评审要求,建立并严格实施学位论文质量追溯机制;等等。
上述改革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近两年的学科评审中,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和党性锻炼现场教学得到了广泛称赞,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宽口径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得到了充分肯定。对用人单位的多项实地调研表明,党校毕业生在思想上政治立场坚定,规矩意识、纪律观念强;在业务上理论功底扎实,政策领悟力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踏实肯干。
这些成效的取得,是对校(院)委制定的“坚持国家标准、办出党校特色”的研究生办学方针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聚焦质量提升工作的生动展现。当前,研究生院全院师生正在开展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深入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把全会精神与全国研究生会议要求融会贯通起来,按照《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结合研究生院工作实际,踏踏实实找差距,积极有效搞创新,将高质量思政工作与高质量招生培养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牢记初心、不辱使命,为锻造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多作贡献!
以系统观念谋划党校(行政学院)图书和文化事业新发展
图书和文化馆馆长 于 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之一,指明了新阶段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图书和文化馆将坚持系统观念,谋划图书和文化事业新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作出贡献。
加强前瞻性思考。五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图书和文化馆工作始终,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加强全局性谋划。五中全会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为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树立了典范。谋划图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要站在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奋力实现校(院)“四个建成”发展目标的高度,准确把握全面服务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的内涵和要求,把握科技进步、产业变革、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全力以赴推进工作。
加强战略性布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是引领全国干部培训事业的领头雁,校(院)图书和文化馆必须做好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文化事业的排头兵。我们将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工作抓手, 凝聚资源优势、善用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协作共享,建设“马”字号“党”字号资源完备、智库建设保障有力、文化交流成效卓著的图书和文化馆。
加强整体性推进。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划了清晰路线图。图书和文化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将立足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优势,建设知名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与传播基地、国际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信息资源高地、国内领先的新型高端智库研究信息情报中心、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交流共享平台,带动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文化建设。
以系统观念谋划图书和文化事业新发展,服务主课主业是中心,青年培养是关键。我们将一手狠抓事业发展,一手狠抓队伍建设,在培养上下功夫,在使用上求突破,在管理上强措施,积极为优秀青年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为党和国家事业锻造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研究室主任 郝永平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一大亮点是,重申并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担当:不仅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而且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远景目标之一。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忠实坚守。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好社会,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取代了阶级压迫与特权,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同时,在社会主义阶段,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优越性的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展示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水平的过程。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更是我们党的庄严历史使命。全会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富民”目标,既是庄严承诺,表明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决心;更是战略部署,彰显了我们党让全体人民稳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强大底气。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重点从三个环节入手。
首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保障共同富裕的兜底之举。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说明我们党对返贫风险具有清醒认识,也体现了我们党致力于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坚定决心。一方面,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构建起防范返贫的周密体系。另一方面,建立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实现“乡村振兴”中不断织牢共同富裕的底线。
其次,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规划《建议》打出了完善分配制度、提高人民收入的“组合拳”,既提出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也强调完善再分配机制,还注重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最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之举。从解决生产力落后问题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谋幸福没有终点,只有接连不断、接续奋斗的新起点。规划《建议》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贯穿各领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线索,还从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提出许多重要的目标与举措。
在对外开放办学中贯彻全球治理观
国际合作部主任 董 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是我们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确保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重要战略擘画,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全会深入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合作部工作首要的政治任务。
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精辟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作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重大判断。当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东升西降”是大变局的时代趋势,我国持续快速发展是推动世界格局演变的时代力量。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百折不挠办好自己的事,认清全球治理体系大变革,积极参与构建国际新秩序,推动国际力量对比向于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治理观的核心要义和主要内容。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在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应有之义,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应有之举。我们要深刻认识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治理观为指导,深化校(院)对外开放办学工作。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全球治理观为指导,精心谋划,把握“十四五”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校(院)声音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强化全球治理交流。加强系统谋划,积极搭建全球治理交流平台,继续办好“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主题沙龙,积极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培养全球治理人才。发挥校(院)主课主业优势,在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同时,注重全球治理能力培训,在主体班次课程中增加国际形势、对外传播能力等方面的课程,抓好国际组织和高层次国际交流人才培养。三是用好国际组织平台。深化与国际组织交流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并引领议题设置,努力提升中国制度性话语权,深挖履行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主席职务的潜能,深度参与国际组织事务、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四是完善校(院)参与机制。推动搭建教科咨一体化国际平台,加强对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校(院)对外开放办学能力建设,将全球治理师资和专业外事干部培养纳入校(院)人才培训规划。
认识新定位 实现新飞跃
信息技术部主任 蔡为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之首,专章进行部署,这在编制五年规划(计划)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大势、科学研判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自立自强新定位,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推动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国家总体安全的需要。
科技自立自强新定位,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采取的战略抉择。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愈发凸显。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但科技创新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一时难以根本改变。只有自立自强,勇于将“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攻关清单,冲出重围,闯出新路,国家发展才有未来,民族复兴才有希望。
认识科技自立自强新定位,必须正确把握自立自强与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的关系。自立自强与自主创新一脉相承,与开放合作辩证统一。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应有之义,自立自强是开放合作前提和基础。加强合作是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中国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封闭的,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越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新飞跃,必须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总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新时代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共同构筑起科技创新强大支持体系,为发挥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作用提供了坚实基础。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与建设科技强国,是科技创新奋斗目标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必须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全面落实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推动科技创新实现新飞跃。抓住国家这个关键,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抓住企业这个依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人才这个保障,深化人才发展、评价、利益分配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抓住改革这个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合作这个趋势,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在合作开放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扛起做好新阶段离退休干部工作使命担当
离退休干部局局长 高成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中国现代化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会议,意义重大、令人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为我们奋进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要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到校(院)离退休干部工作之中,必须紧盯责任落实,坚持转型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准确把握工作的“变”与“不变”,服务和推动实现校(院)“四个建成”发展目标。
拒染防变,始终保持离退休干部队伍的政治本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根本保证。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校姓党”体现在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教育引导老同志“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胸怀两个大局,以不变应万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精准识变,充分发挥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引领作用。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给离退休干部工作带来了新课题。近年来,我们把鼓励引导老同志发挥特长余热、实现晚年价值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组建老教授“送学上门”宣讲团,成立“大有爱”老年志愿服务队,成为发挥老同志优势作用的“主打品牌”。在积极老龄化理念引领下,我们将努力搭建更多平台,组织和引导老同志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理论优势,为实现校(院)“四个建成”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科学应变,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十四五”时期是国内国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必然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思路方法及时发现风险,通过提高政治能力、保持心明眼亮精准研判风险,通过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做细做实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应对风险。在落实好底线要求的同时,着力强化理论武装,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老同志心中扎得更深、立得更稳,进一步增强老同志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
主动求变,创新推进离退休干部工作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离退休干部工作面临诸多新变化,老同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表现得越来越多样,给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将努力抓住国家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培育养老新业态的宝贵窗口期,借助发展“银发经济”新机遇,深化和拓展“大有爱”“长春情”系列活动,积极构建与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创建内外融合的为老服务新模式,提高工作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老同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统筹发展和安全 做好应急管理教育培训
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 马宝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统筹安全和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这对复杂环境下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做好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科研咨询等工作的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新发展阶段的风险挑战、矛盾问题等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化解应对准备得更周密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维护公共安全,确保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只有维护好安全、不断强化安全,才能够为发展提供安全环境。既要重视内部安全,又要重视外部安全。确保国家主权完整不受侵犯、确保社会安定有序,是发展得以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发展起来,才能以强大的力量维护国家安全。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能够为持久安全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为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持和保障。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才能够在行动上做到统筹发展和安全。
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并对加大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作出了重要批示。应急管理培训中心要在提升已有课程水平、开发新课程的同时,增加理论讲授课程、强化案例教学和加大模拟演练课程力度,提升应急管理科研咨询、合作交流水平,扎实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各项工作。
全面学习领会 有效贯彻落实
全国党校(行政学院)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戴小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作出了应对变局、开辟新局的顶层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擘画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作为党校人,定当全面深入学习,深刻领会领悟,推动贯彻落实。
高站位学深悟透,做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衔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引领中国强盛的科学理论,在指引中国发展、影响当今世界中不断放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我们要结合全会精神,系统跟进学,从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大格局中汲取奋斗力量;笃信笃行学,从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中坚定砥砺前行信心;带着感情学,从总书记人民至上的鲜明底色中领悟人民领袖的真挚情怀;联系实际学,从总书记统率战“疫”的斗争实践中感悟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入思考学,从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中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高质量师资培训,有计划、多形式、大力度培训教师,为大规模教育培训干部提供高水平师资保障。聚焦全会精神和规划《建议》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有效发挥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师资培训的主渠道作用,整合校(院)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组织全会精神讲题开发,适时举办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专题师资培训班。同时,完善教学布局,推动研究阐释全会精神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计划,为生动活泼接地气地学习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精神提供有力师资保证。
高水平干部培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助力干部队伍政治建设。遵照“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高水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全力满足干部教育培训需求,助力培养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有效服务工作大局。具体工作包括统筹教学资源配置,选优配强主讲教师;优化细化教学计划,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定制特色课程,特别是充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系列教学讲题,把全会精神作为重点内容融入教学方案,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
高品质业务指导,引领推动、指导督导、示范带动地方党校(行政学院)师资培训的高质量发展。坚持资源下沉,组织知名专家、教学名师到地方宣讲全会精神,与省级党校协同联动,面向中西部地区党校(行政学院)举办全会精神学习宣讲教学观摩培训班,整体提升基层党校(行政学院)教师学习宣讲全会精神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宣讲的活力和实效。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备06012118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