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聚焦

科技领域风险应对之策

发布时间:2021-06-15作者:赵菁奇来源:安徽日报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如何做好科技领域的风险防范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这篇讲话的重要内容。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风险,既要确保科技自身安全,同时还要发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科技领域的安全,一般是指国家科技体系完整有效,国家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安全可控,国家核心利益和安全不受外部科技优势危害,具有保障科技发展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是支撑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既面临机遇,也面临风险。风险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弱,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一些重点领域仍以跟踪模仿为主,技术储备不足,大部分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等。防范化解科技领域的风险,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坚强保障,是支撑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和物质技术基础,也是实现其他相关领域安全的关键要素。针对我国科技领域的这些风险,我们必须在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树立战略思维,进行综合施策,切实加以防范化解,从而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一要树立战略思维,做到“五个坚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大需求,着力解决国家安全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坚持超前部署,积极主动防范,下好先手棋,夺取战略主动权;坚持自主创新,以发展保安全,以创新促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促进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和开放合作,用好国际国内科技资源,在开放中保安全;坚持防患于未然,对科技风险做到早研判,有预案,及时有效应对。

二要重视前瞻部署,掌握科技布局主动权。面向世界未来科技发展前沿,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深耕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重点加强体现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研究力量集成,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

三要鼓励自主创新,补齐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短板。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将优势资源积聚到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产业命脉的“卡脖子”技术,力求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基础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在航空航天、通信、金融、交通、电力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确保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可控。

四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国家实验室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核心和引领作用,代表着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最高水平,具有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我们应掌握世界上其他国家实验室在使命定位、规划布局、研究领域、目标任务、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发展规律,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国家实验室特点和基本运行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破除当前研究机构科研工作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不集中、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构建权责清晰、开放协作、运行高效的新型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国家实验室作为创新基础平台引领者的地位。

五要强化科技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创新基础。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重要科技平台在一定区域内开放共享服务。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为增强科技安全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可以尝试通过联盟形式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契机,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

六要构建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提高保障能力。密切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方向,结合我国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部署和实施,分析可能存在的科技安全风险和重大隐患,增强科技安全意识,加强评估预警,建立和完善防止科技滥用审查制度。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同时要加强科技保密宣传和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科技保密意识。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原文刊载于2019年4月9日《安徽日报》6版)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anhu

                         皖ICP备06012118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

访问量统计(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