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聚焦

徽文化蕴含在政治生态建设中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1-06-15作者:袁维海 杨木庆来源:《学习时报》分享到:

徽文化是中国古代徽州一府六县区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型样本,由此衍生的徽学则成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徽文化中的政治文化、廉政文化,内容丰富、内涵精深,在挖掘徽文化价值过程中,我们应科学汲取徽文化中的价值精髓,充分运用徽州历史文化智慧,促进新时代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徽州政治文化、廉政文化的长期影响和熏陶下,明清徽州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名臣廉吏。据有关统计,清代共有状元112名,其中徽州本籍及寄籍徽州子弟考中状元的有19名。徽州府科举入仕人数更是处于全国各府之翘楚。如,清代歙县本籍或寄籍京官者,有大学士4人、尚书7人、侍郎21人、都察院都御史7人、内阁学士15人,地方官更是不计其数。《婺源县志》也明确记载了婺源县明代县官以上有505人,清代县官以上326人。徽州官员不仅入仕人数多,而且都具有共同的政治品质:一是廉洁自律、洁身守道,现有文献很少有徽州贪官污吏的记载;二是刚正不阿,多谏官能吏;三是具有独立的人格,不依附于权臣;四是不畏邪恶,敢于抗争;五是勤政爱民,造福一方;六是兴才育学,热衷于地方文教事业。徽文化熏陶了徽州人从政为民之道,同时也促进了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较高历史智慧价值和现实意义。

 

培育和践行儒家传统从政价值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徽文化崇德修身,注重礼义名节的价值理念,构成了徽州士族的从政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徽州士族养成了独特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不以当官发财致富为职业动力,而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责任担当。政治风气一旦形成,便代代相传,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约束体系与道德体系,固化为徽州官员道德内化的力量源泉。

 

建构徽州士族“蒙学―大学”的教育体系。徽州士族“养正于蒙”,成于大学。徽文化尚文重教,文化教育发达。徽州士族在为官之前,必须受到严格而系统的文化教育,其内容以国学为主,诸如诗书礼仪、经史子集等,既有私学、官学等正规教育,又有家族、师生、父子传承等非正规教育,体系完善而系统。徽州士族于蒙学、小学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历经大学教育中的“穷理”后,其从政的价值观与信念更为成熟和坚定。

 

实行宗族治理乡村社会模式。徽州人特别重视家族、宗族,徽州官员生活在宗法社会,其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受宗族和家族影响较大。徽州人通过族规、村约、家法、楹联等形式,为族中子弟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由于良好的族风、家风,家族亲人间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徽州出现了“父子宰相”“叔侄同朝”“四世一品”“一门三进士”的家族廉政文化气氛。家族内为官先辈及其他邑内先辈的榜样及标杆作用,也使得徽州官员有着更大的自我约束力及更高的行为规范标准,这是一个区域廉政文化形成与传承的良性循环过程。宗族内部的关键性人物、宗族整体力量、宗族文化,都是徽州政治生态文化形成的重要社会基础。为教育后世,徽州大族族内官风清廉的子弟死后,以文字形式记述其为官清廉历史,彰显后世。

 

推崇徽州先贤的榜样力量。徽州的名家大儒热衷于教育,以徽州独有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徽州士族。徽州历代先贤名臣也为徽州士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与标杆,成为他们官宦生涯的约束力。与此同时,对贪官污吏的惩处也有其独特一面。罗汝楫是徽州历史上有详实记载的、少见的佞臣,其依附于大奸臣秦桧,陷害岳飞。在呈坎罗氏家族祠堂,不见罗汝楫遗留下来的任何痕迹,呈坎罗氏也以罗汝楫为耻。其雕像与秦桧、万俟卨一起,齐跪在杭州西湖的岳庙,成为后世唾骂的对象。宗族对官员道德的评价影响深远,影响到家族和后世,使得官员不得不重视和认真对待。

 

倡导徽文化的规矩意识与创新精神。一方面,宋明理学给读书人从思想深处树立了规矩,科举制又将宋明理学作为考试主要内容,长期教化之下,徽州人规矩意识普遍较强。无论是徽州出来的官员、徽商,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家中都有严格的家规、做生意的规矩。可以说,规矩意识已经贯穿到徽州人的潜意识中。另一方面,徽文化在学术上具有“求是”与“怀疑”精神,尚实笃实,敢于创新,领风气之先。以徽商为代表的“徽骆驼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徽州历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政治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政治文化典型范式。我们要立足徽文化资源禀赋,挖掘传统文化、政治文化、廉政文化资源,构建传统文化、政治文化、廉政文化和谐共生、融合共进良好态势,推动新时代良好政治生态建设。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anhu

                         皖ICP备06012118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

访问量统计(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