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聚焦

牢牢抓住“新基建”带来的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1-06-15作者:袁维海来源:《江淮》分享到:

当前,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迫切需要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积极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近期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深改委会议、中央工作部署会议持续密集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近日,各部委也纷纷出台“新基建”配套激励措施,有效激发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无论从短期、还是长远发展看,安徽省抓住政策机遇发力“新基建”,不仅是对冲因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影响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而且是全省后疫情时期逆势而上、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新基建”带来的新机遇。

 

一、“新基建”,到底新在哪里?

 

“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5G、城际高速铁路、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这些全都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短板,有些还是被国外“卡脖子”的环节,代表着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另外,5G网络建设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由此可见,“新基建”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包括安徽省已有25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新基建”。根据3月12日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会同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长威信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0年)》,(该白皮书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指数、新型应用基础设施指数、新型行业基础设施指数三个一级指标)。评价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数字中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新基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9年,全国“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5.3。竞争力指数排名全国前6位分别为北京(90.1)、上海(86.4)、江苏(86.3)、浙江(83.3)、福建(81.2)、广东(80.7)。安徽省“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为75.2,低于全国平均0.1个百分点,与沪苏浙差距较大,在全国位列第15位,略超中部地区“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平均值75.0。

 

就三个一级指标来看,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世界领先的光纤通信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网络提速效果显著,迈入千兆时代,并且形成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5G基站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期,全国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指数为76.5;我国大数据发展应用的势头良好,数据量年均增速超过50%,云计算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企业上云成为趋势,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已成为重要的支撑型基础设施,全国新型应用基础设施指数为74.0;我国的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力量,专利数量、市场规模均位居国际领先行列,新型行业基础设施不断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大规模融入各行各业中,全国新型行业基础设施指数为75.7。另外,2019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86.7,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超过百家,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同样,与沪苏浙相比,安徽省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指数、新型应用基础设施指数、新型行业基础设施指数分别为77.9、76.0、73.5,与上海的87.8、84.7、86.8,江苏的85.4、88.8、84.9,浙江的86.7、82.6、82.3相比,差距明显。

 

“新基建”不仅有助于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兼具稳增长和促创新的双重效应。在安徽省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中,“新基建”必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新基建”,安徽省如何发力?

 

“新基建”是立足当前,应对疫情冲击、惠民生、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的有效手段,也是面向未来,筑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基、谋取未来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在安徽省全面推动“新基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深刻认识“新基建”的时代意义。与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相比,“新基建”的关键着眼点在于一个“新”字,“新基建”既是基建,同时又是新兴产业。2008年“四万亿”涉及的“老基建”,主要是铁路、公路、桥梁等“铁公基”领域,而“新基建”却是有着新时代的烙印,涉及的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新基建”短期来说,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定增长、促进就业;长期来看,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而传统基建投资的边际效益正在下降,需要推动“新基建”来优化投资结构,使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相匹配。“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另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是未来20年数字经济时代,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石。“新基建”是事关长远、具有战略牵动性作用的重要部署,不仅将会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有效政策手段,更会是区域竞争和改革创新的关键杀手锏。安徽省也应当提前研判、提早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部署协调,引导各方在“新基建”中共绘“一张图”、同建“一张网”。

 

第二,牢牢把握“新基建”的顶层设计。比起传统基建,“新基建”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其技术性、专业性以及市场不确定性相对较强,需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各方合力、集聚创新智慧,需要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企业、资本等的通力配合,防止“一拥而上”和重复建设,或“新瓶装旧酒”,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要充分吸收过去基建的经验教训,由相关机构对“新基建”投资、建设和运营进行系统性、规律性研究,为相关项目的立项、评估提供决策参考,做好统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次序,地方制定投资项目需充分考虑实际,不能盲目硬上,防止造成无效投资、产能过剩等;要打破过去基础设施投资中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机制障碍,同时,也要出台财税、金融、产业等方面政策,发挥好政府性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大力发展工业APP,加快“皖企登云”,建设数字江淮,提升区域能级和竞争力的核心引擎;要统筹做好全省各地“新基建”,避免重复建设,加强融合应用。

 

第三,加速推进“新基建”的创新应用。安徽省现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科教资源禀赋,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基建”,能够为安徽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如,安徽省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工业互联网的支撑;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需要能源互联网、车联网和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安徽省水、电、气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需要城市物联网的支撑……因此,要做好科技与产业创新的谋篇布局,尤其是数字基建的布局;加强“新基建”项目的投资监管,增强项目运作透明度,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应充分保障外商外资、民营企业和央企国企的平等竞争,打造公平、公正、透明的以法治为主的市场经济,推动“新基建”领域的国际合作。同时,要引导和鼓励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进来,让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

 

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远程办公,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在线逛街、网上购物、无人配送,点燃消费热情……在“云经济”“宅经济”走红的当下,有宏观层面的统筹协调、顶层设计,有微观层面的多点突进、积极作为,“新基建”将引领安徽省数字经济步入快车道,为现代产业体系厚植根基,为夺取“双胜利”点燃新引擎。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anhu

                         皖ICP备06012118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

访问量统计(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