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聚焦

更大程度激发民营经济市场活力

发布时间:2021-06-15作者:袁维海来源:《工商导报》分享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是安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打胜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复工复产联动战、精准脱贫收官战、防汛救灾保卫战,实现了经济发展稳定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中央放心、百姓满意、可以载入安徽发展史册的优异答卷。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而言,我省全面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程度、政策支持力度、社会影响深度前所未有,全省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焕发更加旺盛的生机。民营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超60%,但同时指出,市场主体活力和民营经济实力有待增强。

 

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相比,一方面我省民营企业数量规模不大。一是总量偏少。2019年我省民营企业134.6万户,约是江苏(312万户)的2/5,浙江(233.4万户)的3/5,上海(202万户)的2/3。每万常住人口民营企业数211.5户,远低于江苏、浙江、上海的386.7户、399户、832户。 二是占比偏低。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60.4%,低于浙江的65.4%,虽高于江苏的55.9%,但江苏大量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中,其非公有制经济占比高达74.4%。 三是规模偏小。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江苏、上海分别为96家、90家、16家,而我省仅有4家企业入围。浙江、江苏、上海入围500强的民营企业平均营收为538.8亿元、610.1亿元、549.4亿元,高于我省的251亿元两倍左右。另一方面我省民营企业产业层次不高。2019年全省私营企业分布较为密集的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42万户,占总数的3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7.5万户,占总数的13.0%)、制造业(15.8万户,占总数的11.7%)、建筑业(15万户,占总数的11.2%)。由此看来,我省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商贸、建筑、制造等传统产业中,而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比较小,大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第一、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要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准入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环境,持续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一视同仁;要创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环境,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要创造依法接受监管环境,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更大发展,既要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治理、改善管理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又要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第二、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数量最多的市场主体,必须保护好、发展好,为经济发展留住青山、厚植基础。要围绕制造强省建设,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优势地位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支持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合作和竞争,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力和创造力;要健全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完善“皖企服务云”平台功能,培育和建设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第三、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要实施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经营自主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刑事保护力度,提高司法审判和执行效率,保障民营企业家的人身和财产合法权益;要开展民营经济“双百”表彰,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家增强爱国情怀,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勇于创新,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诚信守法,自觉树立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承担社会责任,稳定就业岗位,关心关爱员工,重视生态绿色发展,真诚回报社会;拓展国际视野,带领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作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因此,面对新发展阶段的重大使命,面对更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艰巨任务,应当而且必须更大程度激发民营经济市场活力。

 

(作者系第十二届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 )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anhu

                         皖ICP备06012118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

访问量统计(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