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聚焦

着力保障与改善民生

发布时间:2021-06-15作者:吴波来源:《安徽日报》分享到: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伟大事业特别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强国之本、富民之基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民生的决策部署,立足省情出台《全省民生工作要点》,围绕民生做实事,坚持共享发展,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工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民生工程深入全面推进。

 

提升认识力,统筹民生改革设计。民生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社会和谐的根本。民生所涉范围甚广,民生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法治建设等密切关联。一要加强省委、省政府对“民生办”的领导,“民生办”要发挥好统筹协调功能,突出民生政策设计与贯彻落实的上传下达桥梁作用。二要注重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有机结合。增量改革是为应对民生制度刚性,不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相对容易推进;存量改革是更深层次的改革,需打破利益固化,促使民生制度更公平、更可持续。如就业改革,增加新的岗位、实现充分就业就是增量改革,而存量改革不仅要重视充分就业,还要重视和谐就业、体面就业问题等。

 

提升保障力,发挥民生制度优势。有效的制度保障,使得民生制度保障优势更好地转化成治理效能,着力化解民生制度碎片化和欠公平问题。一要突出党的领导制度绝对性,坚持人民至上政治自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更是民生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灵魂。二要坚持中短期应急民生制度与长远民生制度规划有机统一。每年认真梳理《全省民生工作要点》,从居民收入、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社保、文化等民生领域制定好“民生制度”,做到短期制度应急有效、长期制度规划引领。

 

提升协同力,推动民生多元共建。民生涉及领域广泛,民生建设需要多元参与。建立由政府、社会、市场、老百姓等一主多元的合作供给机制,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逐步从“政府端菜、群众享受”向“群众点菜、政府买单”转变,让群众既成为民生工程的“获得者”“受益者”,更是民生工程的“参与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真正做到“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

 

提升靶向力,促进民生内生价值。民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把民生工程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民生工程更大的社会价值。一要通过33项民生工程的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一个能够带动多个领域发展的集成化发展平台,让民生工程既保基本也促发展。二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既做到坚守底线,又要能提升内生动力,解决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内生动力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三要正确引导老百姓的预期,让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向,又成为广大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四要把握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大方向,精准施策,一方面要强化民生工程的兜底性保障,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另一方面要注重民生工程的动态调整,为人民追寻现实幸福、满足多元需求拓宽实现路径。五要结合发展现实,激发民生工程在畅通内循环中的价值发挥。民生工程以其聚民心、增动力、扩内需的社会价值特征,成为链接供需的重要平台和关键抓手,通过激发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畅通内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六要坚持基本民生重点投入,把保障基本民生作为公共财政优先支持方向,扎实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工作,把资金用在民生紧要时、关键处。

 

提升治理力,强化民生绩效导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要把民生绩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盯绩效目标,强化结果导向,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要问责、低效多压减、有效多安排。一方面要量力而行,持之以恒。保障民生既要尽力而为,能办则办,能早办则早办;又要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决不能开空头支票。要按照人民的需求变化规律来办,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时期,赶超式发展。另一方面要以人民为中心,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与工作方法贯穿到民生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工作落实之中。

 

新蓝图已绘就,新征程正开启。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发展的系列论述和指示精神,乘势而上,努力在构建民生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将我省民生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暖心工程,推动新时代美好安徽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来源:《安徽日报》2021年8月25日6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研究基地


 


上一篇:
下一篇: 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anhu

                         皖ICP备06012118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

访问量统计(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