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民主是五四的两面旗帜。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科学》杂志创刊词强调,“‘科学’是与‘民主’并列的国家强盛所必须的两条‘主线’之一”。从五四运动产生看,科学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其发展看,科学是五四学人同旧势力斗争的锐利武器;从其历史地位看,科学是五四运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五四学人的科技报国情怀。
五四学人具有强烈的科技报国情怀
我国现代动物学奠基人,现代生物学教育的启蒙、开拓者秉志就是五四学人的优秀代表。他1886年4月生于河南开封,1909年考取第一届官费留学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1914年与任鸿隽、杨铨等人成立“中国科学社”,1915年创办《科学》月刊,1920年学成归国,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创办我国第一个大学生物系——南京高等师范生物系和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8年创办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秉志学识渊博、研究广泛、诲人不倦,不仅如此,他还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五四时期,力倡“科学救国”主张。新中国成立后,积极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抗美援朝时,将自己在南京的四处房地产全部变卖捐献给国家。
在五四时期,以秉志、竺可桢、赵元任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科学家,身体力行倡导“赛先生”,他们成立科学组织,创办科学期刊,宣传科学思想,介绍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学人身上涌现出来的科技报国的价值取向、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破旧立新的创新观念以及学术争鸣的宽容精神,构成五四科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中国科学社创建人任鸿隽先生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
五四学人身上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执着追逐科学梦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科学精神,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融汇于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的长河。科学精神最集中体现在科学家群体,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时代化、中国化和人格化。2018年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这样概括科学家精神:第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真、善、美的追求和严谨的学风。第二,科学的灵魂在于创新,科学家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第三,科学家要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三条精炼概括了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新文化运动,熟悉的是《新青年》,对《科学》杂志则不甚熟悉,对秉志、任鸿隽等五四科学家则更不熟悉。这种不熟悉,固然与科技及其学人“不善言辞”有关,但也与我们宣传不够、挖掘不够有关。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技、尊重科学家的浓厚氛围
今天,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着全球创新版图,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变革,新产业、新动能、新技术等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中心虽然几度转移,但是科技创新作为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作用始终没有改变。历史与实践深刻表明,谁拥有了一流的科技、拥有了一流的科学家,谁就拥有了未来,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无不在积极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美国相继启动国家战略计算计划、智慧城市计划、人工智能计划,德国出台《数字战略2025》,欧盟出台《地平线2020》,日本制定《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2016—2020)》等,都是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核心层面部署的具体实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与这种激烈竞争的形势不太相称的是,我国科技竞争力还比较薄弱,科技创新人才还相对短缺,公众科学素养还不够高,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仍然比较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改变。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技、尊重科学家的氛围,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
深入挖掘新文化运动的“赛先生”意涵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百年来,中国科学事业从无到有到强,沿着秉志、任鸿隽等五四科技学人开拓的道路,钱学森等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重返祖国建功立业,黄大年等科学家义无反顾投身祖国科技事业,黄旭华等科学家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中国优秀科学家身上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胸怀国家与民族大义的家国情怀,心系国家发展、民族兴亡的报国之志,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民族气节,贵有持恒、勤勉严谨的治学操守,已经凝结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成为时代强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成为时代目标。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应该深入挖掘新文化运动的“赛先生”意涵,更多宣传秉志等五四科技学人的家国情怀、报国之志、民族气节、治学操守,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切实转化为科技强国的动力之源。
以五四精神相砥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科技报国为担当,这应当成为新时代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纪念五四运动,在主题设置上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在新时代把五四精神中的“科学”这面旗帜发扬光大。青年一代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五四运动是青年人的舞台,五四青年胸怀报国之志、肩负救国之责,但他们不纸上谈兵、妄想空论,而是怀着强烈使命感,坚持用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武装自己,积极投身革命大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为我们新时代青年提供了精神和实践的双重坐标。
在价值导向上,要教育引导青年,在追忆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光荣革命传统时,不能停留在空喊口号上,而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校准人生定位,强化责任担当,将人生追求与民族复兴梦想、将个人价值实现与时代潮流同向而行,在党的领导下,勇挑时代重担,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在宣传方式上,要紧扣青年群体的思维特点、思想特征和认知规律,聚焦青年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精神诉求,正确开展党史国史、革命形势政策、科学家奋斗故事宣传,压缩各种错误观点、思潮的传播空间,分层分类引导青年一代铭记五四青年的精神,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牢牢占领住青年意识形态这块主阵地。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备06012118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