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聚焦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让人民更幸福

发布时间:2021-10-10作者:潘琳 来源:《学习时报》分享到: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这是“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增量进入存量时代,城市中部分功能规划、配套公共设施与现代化建设进程还不相匹配,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老旧小区建设时间长、市政配套设施自然老化或缺失、城中村人居环境较差、公共服务缺项等问题,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来实现人民生活品质升级。一座城市的更新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鉴于此,城市更新是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推进宜居社区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延续城市文脉等方式,让群众感觉宜居、美好,是城市更新的初衷,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


  以城市公共空间优化,为城市赋能更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由于高密度、高容积率土地开发模式及产生的附加效应,使城市公共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居民的公共空间体验变差。因此,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标:一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功能性改造为重点,从空间美学以及文脉延续、功能提升、商业运作、社区营造等多维度把脉城市更新项目,完善居民生活功能。二是在优化提升公共空间有效性上,结合城市居民不同需求,在城市道路与绿化空间、临街商业空间、社区空间等方面释放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三是结合居民出行规律合理设置道路出入口,构建连续、通畅、安全的步行桥、慢跑道、骑行道,改善城市绿色出行环境。比如利用城市被废弃和闲置的微空间打造“口袋公园”、邻里花园,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位,从而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的高质量生活需求。四是通过主题营造、空间形态变化、景观构成要素烘托等方式,设计未来书店、零售店、购物中心等,打造居民沉浸体验式复合型街区商业空间。比如通过拆除违建、新添廊架、修建休闲步道、增设儿童乐园等方式进行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改造,为居民营造美好的公共活动空间,为城市赋能更新。


  以宜居社区建设,增强人民对归属感的向往。住有所居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要把更新区域内的居住社区建设成为配套设施齐全、公共环境优良、社区服务完善的宜居社区。首先,在社区建设层面,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对小区内管线、道路、绿化环境和照明、消防、停车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更新,开展电梯加装、无障碍坡道等适老化改造,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其次,在社区服务层面,充分考虑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围绕养老、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民生需求领域,合理配套幼儿园、综合超市、老年服务站、社区医院、图书馆、公园等便民化服务设施,形成“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再次,在未来智慧社区建设上,加快社区各类设施智能化改造,构建社区智慧生活平台,融合社区场景下的人、事、地、物、情、组织等多种数据资源,提供面向居民和企业的社区服务。同时,在宜居社区建设基础上,参照新建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由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择优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入驻,加强后期监管,共同维护改造成果,实现居民“有房住”到“住得好”的飞跃,使社区工作生活更加体贴和温暖,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以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为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城市更新不仅是对旧建筑、旧设施进行硬件改造,也是对生态环境等软件进行更新,生态环境直接关乎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的安全舒适。首先,用“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增加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建筑物周边的景观带绿化、森林公园建设,打造出门见绿的“公园之城”。其次,以精细化的城市治理解决城市空气、水源及噪声污染、垃圾处置等老百姓身边的烦心事。以梳理污染源为重点,加强排查和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探索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白名单”制度,确保各项污染物排放达标,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环境。同时,加速推进城市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和消费模式,在更新中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以城市文脉延续,为城市留住“根”和“魂”。城市文脉是城市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特有历史文化印记,是城市气质的重要体现。延续好城市文脉,有利于营造特色人文空间、塑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软实力。城市更新是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及未来需求的城市功能空间作必要的、有规划的改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正常的“新陈代谢”。为此,要通过城市资源的普查,把具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先保留下来,然后再进行更新改造。一是在保护老城整体风貌、空间格局、特色建筑以及地域环境中,尽可能维持城市原有面貌。同时,强化文化内涵挖掘和特色营造,运用新媒体技术生动地展示与宣传,传承好风俗习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在城市更新中,让那些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更具持久的生命力。以院落为单位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引导居民参与,动员居民积极参与方案设计、改造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维护等全过程。三是引进社会资本,结合本地文化特征同步植入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文商旅产业,融入居民生活和文化休闲业态,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城市文脉,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备06012118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