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理论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理论聚焦

充分发挥保障民生对稳住经济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2-07-21作者:赖德胜来源:《人民日报》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实施政策、采取措施、开展行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民生福祉放在第一位”。民生连着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要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稳住经济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拿出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民生关系党的性质宗旨,也关系扩大内需和高质量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稳住消费。近年来,消费的基础作用持续显现,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21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4%。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因此,稳住和扩大消费是稳住经济的重要基础。要让消费者愿意消费、有能力消费,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目前,我国民生建设还存在短板。补上民生短板,提高居民收入,不仅能激发人民群众的消费潜力、扩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稳住预期。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会对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加强预期管理对于稳住经济至关重要。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这是稳住经济的客观基础。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有利于把稳住经济的信心和预期传递给广大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只要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增强其对各项稳经济政策的信心,从而激发出共同奋斗的力量,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稳住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为劳动力流动创造更好条件,可以缓解企业用工紧张,增加生产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创新。创造条件让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利于充分激发我国巨量人力资本的创新潜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投资。消费和预期的稳定,有利于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扩大投资,从而稳住和增加供给。

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兼顾当前和长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立足当下,又要兼顾长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

立足当下,精准实施各项政策措施。受疫情影响和冲击最大的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及其从业者。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明确部署、出台系列政策,比如,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可按规定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到期后进行补缴,在此期间缴存职工正常提取和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受缓缴影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扩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措施,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对临时生活困难群众给予有针对性帮扶;等等。各部门、各地区在不折不扣执行、使政策更好落地见效的同时,还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推出更多保民生惠民生的具体措施。

兼顾长远,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教育是民生之基。要加大教育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改善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要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解决好。收入是民生之源。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尽可能减少人民群众因疫情所导致的收入损失。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要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切实发挥好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网作用。健康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备06012118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