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专栏 -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

安徽党校报:以高质量科研赋能党校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15作者:科研处来源:《安徽党校报》第十七期1版分享到: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科研是党校(行政学院)的基础工作。作为校(院)科研工作职能部门,科研处紧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核心定位,从“学深悟透、谋篇布局、提质增效”三个维度发力,推动科研与教学、决策咨询、学科建设深度融合,为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聚焦“学深悟透”,筑牢科研思想根基


《条例》为科研工作划定方向,唯有学深悟透,才能确保科研方向正确。我们将学习贯彻《条例》与理论武装、职能履行、问题解决相结合,以学促知、以知促行。


以支部党建为抓手,推动学习入脑入心。对照《条例》中“科研是党校(行政学院)的基础工作”的定位和“三为”的工作要求,把《条例》学习融入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每月开展1次专题研讨,组织科研处全员逐字逐句学习《条例》中科研工作要求,结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相关会议精神,交流“把握科研政治属性”“实现科研与教学、决策咨询协同”等关键问题,引导人员领悟“党校科研姓党”原则,将政治标准贯穿科研全流程。


以职能定位为核心,明晰工作路径。对照《条例》中“加强理论研究、对策研究,重点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要求,结合实际梳理形成《科研工作贯彻落实举措》,明确“理论研究、对策研究、学术规范建设”三大类12项任务。组织全员开展“职能对标”,查摆科研在服务省委、省政府工作、支撑教学、指导基层党校等方面的短板,推动《条例》要求转化为工作思路。


以系统联动为支撑,凝聚科研合力。加强对基层党校科研指导,每年立项全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与专项课题,引导省、市、县三级联动研究;加强与中央党校、省级党校沟通,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健全符合党校特点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下半年拟适时邀请中央党校科研部专家解读《条例》,交流基层落实经验,形成“上下贯通、协同发力”格局,夯实科研思想基础。


聚焦“谋篇布局”,构建高质量科研体系


《条例》要求党校制定科研规划、“加强有组织科研”。我们以“十五五”科研规划编制为契机,从学科布局、项目管理、平台建设入手,构建科学高效的科研体系。


优化学科布局,夯实科研“硬支撑”。紧扣《条例》“重点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求,结合安徽实际,以“重点突破、特色彰显、新兴培育”为导向,建立“4+7+2”学科体系。一是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经济学4个重点学科,设创新工程学科基础类课题,每年投入不少于50万元支持体系化研究;二是做优特色学科,围绕安徽打造“三地一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培育“区域协调发展”“基层治理创新”等方向,组织科研团队寒暑假实地调研,形成安徽特色成果;三是补齐薄弱学科,培育国家治理学、统一战线学2个新兴学科,通过“学科共建”与省社科院、高校合作,引进高层次专家,两年内提升薄弱学科研究能力。


创新项目管理,打造科研“强引擎”。贯彻“加强有组织科研”要求,改革项目管理模式。一是实施“科研创新工程”,发挥二级教授、学科带头人作用,组建10个跨部门、跨学科创新团队,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需求联合攻关;二是优化课题申报机制,建立“选题征集-专家论证-发布指南”流程,发布系统重点课题前征求市县党校意见,引导教研人员聚焦“小切口”研究“大问题”;三是强化过程管理,对在研中央党校课题实行“中期检查、结项评审”全流程管控。2025年已立项校(院)科研创新工程团队项目8项,推荐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2项。


搭建交流平台,拓展科研“朋友圈”。落实“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要求,构建“内外联动、上下贯通”交流体系。一是深化内部协作,与教务部、决策咨询部建立“科研-教学-咨询”转化机制,每年推动不少于20项科研成果进课堂、10项获省领导批示;二是拓展外部合作,与学习时报社、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安徽实践”研讨会;三是加强系统联动,每年立项约80项课题支持市县党校研究,定期组织“科研咨询骨干培训班”,对全省党校系统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聚焦“提质增效”,健全科研保障机制


《条例》强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统筹优化科研成果的考核和评价。我们以制度建设为关键,从诚信、激励、服务保障入手,为科研高质量发展护航。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守牢“生命线”。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制定《校(院)科研学术规范》,明确科研各环节诚信要求,建诚信档案,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强化审查,成立意识形态审查小组,对拟报送成果进行政治与学术审查,每年开展1次诚信专项检查;三是加强教育,邀省专家做学术规范讲座,通报不端案例,引导教研人员恪守学术道德。


优化激励机制,激活“源动力”。一是健全考核体系,修订《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将成果质量、决策贡献、教学转化纳入指标,提高高质量成果考核权重;二是完善奖励制度,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奖项的团队和个人,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中优先考虑;三是搭建成长平台,每年选派中青年教师赴中央党校进修。


提升服务保障,当好“服务员”。一是优化管理,开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课题申报、检查、结项等线上办理;二是加强资源保障,每年投入足额科研经费,支持项目、交流与成果出版;三是强化协调,定期走访教研部门,每年召开2次科研咨政及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听取意见改进作风。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备06012118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